网上有关“熊为什么冬眠时会睡那么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熊为什么冬眠时会睡那么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逃避寒冷的天气。
生活于北方寒冷地区的熊有冬眠现象,而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黑熊往往不冬眠。熊冬眠时间可持续4~5个月,在冬眠过程中如果被惊动它会立即苏醒,偶然也会出洞活动。
熊冬眠的洞穴一般选在向阳的避风山坡或枯树洞内。除冬眠期外,熊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除了发情交配期外,其余时间熊都单独活动。母熊一般1年产1~4崽。
扩展资料:
动物的冬眠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外界刺激越多,内部本能的适应能力越强。首先,外界温度对动物冬眠有重要影响。当周围环境温度在5℃一10℃时,最宜引起冬眠。
其次,食物的缺乏是促成冬眠的因素。对于鸟类,一般只要限制食物或者是让它饥饿,它就会立即进入昏睡状态。再次,光也是引起冬眠的重要外界条件。如果光线时间减少或昏暗时,动物便很快开始冬眠。
冬眠的长短随动物而异。欧洲刺猬3到4个月。冬眠鼠可睡上6到7个月。但不能简单认为,冬眠是一个长达数月不间断的过程,相反,更常见的冬眠是间歇性的,长的休止状态,低的新陈代谢中插有短暂的觉醒状态。
但动物不能经常回复到醒的状态,因为每次醒来都是要耗能的,醒的次数太多会导致脂肪贮存过早耗尽,以致在来年春天的真正觉醒时无“脂”可用。
百度百科-熊
原来,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著下降。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
那么,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
为此,科学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
夏天,科学家从人工条件下进行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乱跳的黄鼠静脉里,结果,它像被麻醉一样,很快进入昏睡的冬眠状态。
看来,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种能诱发冬眠的物质。实验还表明,冬眠时间越长的动物,其血液诱发冬眠的作用越强烈。
那么,这种诱发冬眠物质是什么呢?
据研究,这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颗粒状物质,有时这种物质也会粘附到红细胞,因而使红细胞也有了诱发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对外来物质总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动物例外。科学家抽出冬眠旱獭的血清,注射到黄鼠的血液中,黄鼠不但不产生排斥反应,反而呼呼入睡,进入冬眠了。
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又带来了新的信息,在动物的血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冬眠物质相对抗的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达到一定量时,就使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
这样看来,动物何时开始冬眠,不仅取决于诱发物质,而且也取决于诱发物质和抗诱发物质比例的变化。科学家判断冬眠的动物可能一年到头都在“制造”诱发物质。抗诱发物质可能是在进入冬眠后开始产生的,并且其产量是沿直线上升,直到春暖花开才逐渐减少。当抗诱发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足以控制诱发物质的时候,动物才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
至今,人们仍然未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探索还在进行,科学家认识到,研究动物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在航天与医学上有重大实用价值。
热带动物也“冬眠”
提到冬眠,人们立刻会联想起北极熊。在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有生活在寒冷冬季的动物才冬眠。不过,德国科学家在6月2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热带非洲也发现了一种“冬眠”动物。
德国马尔堡大学的科学家报告说,一种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狐猴会在炎热的环境中“冬眠”7个月之久,远远超过了一些在北半球生活的动物冬眠的时间。这也是科学家迄今发现的第一种“冬眠”的热带动物。
报告称,这种动物冬眠时会寻找一个僻静的树洞,即便周围温度达到30摄氏度左右,它也不会苏醒。地面测验表明,“冬眠”期间,这种动物的体温不靠自身的新陈代谢控制,而是“被动地”随着周围环境变化。
这种狐猴长着粗粗的尾巴,学名“粗尾侏儒狐猴”,是身材十分矮小的灵长类动物,平时昼伏夜出。它们“冬眠”时会定期苏醒,而何时苏醒取决于体温。科学家由此推断,这种狐猴“冬眠”的目的可能是避免体温过高。
动物是怎样冬眠的?
动物的冬眠,早就引起了人类的关注。
人们研究动物冬眠,主要是针对热血动物。因为它们能精确地和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体温。动物冬眠只是动物休眠的一种形式,此外还有夏眠、日眠和夜眠等。动物冬眠一般从当年10月或11月开始,直到次年3、4月份,其间每3天或3星期中断一次,以便能进食,排泄大小便,这叫休眠周期。
冬眠时,动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心脏:跳动缓慢,心脏的功能大大降低。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血液循环紊乱;肺:呼吸减慢,一次呼吸最长达10分钟;肾:产生的尿量很少;性生活:在冬眠前就完全停止,在冬眠沉睡时期又慢慢恢复。只有蝙蝠例外;脑:冬眠中骨髓仍在工作着,中脑代替间脑成为热调节器的变化中心。
动物的冬眠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外界刺激越多,内部本能的适应能力越强。首先,外界温度对动物冬眠有重要影响。当周围环境温度在5℃一10℃时,最宜引起冬眠。其次,食物的缺乏是促成冬眠的因素。对于鸟类,一般只要限制食物或者是让它饥饿,它就会立即进入昏睡状态。再次,光也是引起冬眠的重要外界条件。如果光线时间减少或昏暗时,动物便很快开始冬眠。
从根本上说,动物要度过冬眠,取决其两种适应的能力。其一是适应物质变化的全部过程,能在温度极低下度过来,并能迅速地复苏。其二是必须有很高的制造热量能力。一种是抖动肌肉生热;另一种是通过化学热调节器发挥作用。
冬眠动物有一种特有的组织-褐色脂肪组织。它从颈部延至脊髓,具有产生热量、保护动物安全过冬的能力。这一组织在冬天会慢慢地被消耗掉,到第二年夏天和秋天时又重新制造出来。
至于冬眠动物自动调节生物节律和机体复苏的机制是怎样的,人们至今仍在探索。
动物冬眠为什么不用吃东西
世界上有许多动物到了冬天都要冬眠。如青蛙、乌龟、蛇等。那么动物为什么要生活冬眠呢?这是许多小朋友都感到疑惑不解的问题,下面我向大家揭开其中秘密。
动物冬眠是因为到冬天天气很冷,很难找到食物。为了减少体力消耗,动物就进行冬眠。
动物在冬眠时,整个冬天不吃东西也不会饿。因为在冬眠之前,许多动物老早就积极开始了冬眠的准备工作。这些动物冬眠前的准备工作很特殊,那就是从秋季开始,就在自己的身体内逐渐积累营养,特别是脂肪。等到冬眠期来临,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就相当多了。于是就显得肥胖起来。再说动物在冬眠期间,藏在窝里不吃不动或很少活动,呼吸次数减少,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非常微弱,所以消耗的营养物质足够它们整个冬眠过程中身体消耗的需要。开春之后,它们明显瘦了很多,又四出觅食。
有些同学可能会好奇地问:“那人为什么不冬眠呢?”我要告诉大家,动物冬眠是减少体力消耗,但是人类不可能一天吃十天东西,那又怎样能完整地度过不吃不喝的冬天呢?
关于“熊为什么冬眠时会睡那么久?”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枝逸舟]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lon.net/sn/758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枝逸舟”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熊为什么冬眠时会睡那么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熊为什么冬眠时会睡那么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熊为什么冬眠时会睡那么久?》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