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历史上的江南省包括哪些地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的江南省包括哪些地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江南省,原为明朝南京(南直隶)地区,满清入关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巡抚衙门设于江宁府(今南京),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
江南省的范围大致为苏南(包含上海)、浙北、皖南、赣东、湖北黄冈、浙江省嵊泗列岛等地。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皆为当时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清初时,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江南省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省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因其制过大,为维持满清中央统治,故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首字,称为安徽省。
元属江浙行中书省、淮南江北行中书省、河南江北行中书省。
龙凤元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太平路改置太平府;
龙凤二年(1356)集庆路、镇江路、广德路分别改置应天府、江淮府、广兴府;同年宋置江南行中书省,治应天府,辖应天府、太平府、江淮府、广兴府、常州路、扬州路、庐州路、安庆路;同年江淮府更名镇江府;
龙凤三年(1357)常州路改置长春府,寻更名常州府;宁国路、徽州路分别改置宁国府、新安府来属;扬州路改置淮海府;
龙凤六年(1360)信州路改置广信府,与铅山直隶州来属;
龙凤七年(1361)宁国府更名宣城府;池州路改置九华府,寻更名池州府来属;安庆路改置宁江府;淮海府更名维扬府;饶州路改置鄱阳府来属;
龙凤八年(1362)宁江府更名安庆府;鄱阳府更名饶州府,与广信府、铅山直隶州另属江西行省;
龙凤十年(1364)置中书省,省江南行省入,所辖直属中书省,俗称直隶;同年置江淮行中书省,治庐州府,庐州路改置庐州府来属江淮行省;
龙凤十二年(1366)维扬府、宣城府分别更名扬州府、宣州府;淮安路、高邮府、安丰路来属江淮行省;同年省江淮行省入中书省,同时安丰路、淮安路分别改置寿春府、淮安府;同年湖州路、嘉兴路分别改置湖州府、嘉兴府来属;
吴元年(1367年)寿春府降散州,濠州升临濠府;新安府、宣州府分别更名徽州府、宁国府;平江路改置苏州府,与松江府来属;
洪武元年(1368)高邮府降散州;同年定应天府为南京,为国都;
洪武二年(1369)定临濠府为中都,泗州、寿州分别升泗州直隶州、寿州直隶州;
洪武四年(1371)泗州直隶州、寿州直隶州俱降散州;广兴府降广德直隶州;
洪武六年(1373)临濠府更名中立府;七年(1374)中立府更名凤阳府;
洪武十一年(1378)改南京为京师;
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中书省直辖府州改为直属六部,仍俗称直隶;
洪武十四年(1381)徐州升为徐州直隶州;湖州府、嘉兴府另属浙江行省;
洪武二十二年(1389)和州、滁州分别升和州直隶州、滁州直隶州;
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直隶改称南直隶;
洪熙元年(1425年)复改南京为京师;
正统六年(1441年)复改京师为南京;
万历末年常州府更名常州府。
满清入关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巡抚衙门位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后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将江南省一分为二,东称“江南右布政使司”,西称“江南左布政使司”。
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改江南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司。江苏取江宁、苏州二府首字而来,而安徽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而来。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定江宁府为江苏省省会,安庆府为安徽省省会。至此,江苏、安徽两省行政区划大致与今日相同。
清后期江苏省实际管辖范围绝大部分处于长江以南,故清后期江苏省实际为二省,故也以江南地区别于江北地区,而江苏省其它地区则由两江总督(今南京)直辖,南京也设有相应省级使司,清末曾有正式分立江北省之议,但未正式实施。
清政府入关后,将江南省拆分,苏南与山东部分重组为江苏省、皖南与河南部分重组为安徽省、赣东与湖南和福建部分重组为江西省、黄冈市与河南陕西湖南部分重组为湖北省
处州府古名都叫什么县
陆逊家世为为江东大族。其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
初平三年(192年),陆逊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读书。
兴平元年(194年),因袁术和陆康不和,袁术派遣孙策攻打庐江,陆康坚守了二年,城池才陷落。之后月余,他就病逝,此前陆康已将陆逊与亲属送往吴郡。陆康子陆绩尚幼,所以陆逊便承担起支撑门户的责任。
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当时,陆绩及其外甥顾邵以博览书传齐名,陆逊、张敦、卜静次之,风声流闻,远近知名 。
孙策死后,孙权继领其众,为将军,招纳俊秀,聘求名士。建安八年(203年),陆逊年仅二十一岁,应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历仕东、西曹为令史;后出任海昌(今浙江海宁)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他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缓和了灾情,因此深得民心。 当时吴郡、会稽、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一带也有很多山寇。针对这种情况,陆逊采用查户整顿的方法,将其中的精壮招募为部曲,其他则用于屯田。时会稽有山贼大帅潘临,造反多年,官府无法平定。陆逊便招兵进讨,终将其平定。时陆逊手下已有二千余人。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阳的贼帅尤突作乱,影响甚大,陆逊率军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将其讨平,斩首数千。陆逊因功被拜定威将军,屯兵利浦。 通过这些战事,陆逊初步显示了出众的军事才能,很受孙权器重。孙权对陆逊以君称呼,又将自己的侄女、孙策的女儿嫁与陆逊,并经常找他商讨治国大策。
陆逊向孙权建议说:“当今英雄各据一方相持争雄,豺狼般的敌人窥测时机,要战胜敌人平定战乱,没有大量的人马不能成事,而山寇与我们怀有旧怨,依山据险。我们的内乱尚未平定,就难以图谋远方敌人,应当扩充军队,挑选精锐兵卒。”孙权采纳其建议,任命他为帐下右部督,统领帐下宿卫兵,授给陆逊棨戟,让他都督会稽、鄱阳、丹阳三郡。
同年,费栈被曹操策反,在丹阳煽动山越起事,充当曹军内应,配合曹军。孙权命陆逊率兵前往征伐。时费栈人多势大,陆逊带去的兵马较少,敌我悬殊。但陆逊采用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里派人潜入山谷吹号击鼓等疑兵之计,很快击破费栈武装。勒令各山区越族居民迁徙到平原地区,编入户籍,种田纳赋,从中挑选强壮者从军,得精兵万余,使东吴统治得以加强和巩固。之后,陆逊率所得精兵回驻芜湖(今安徽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这时却上表告陆逊陆逊违法征用民众,所辖区域的百姓受其扰乱而愁苦不堪。陆逊返回知道此事后,反为淳于式说好话。孙权也有些不解,问:“淳于式控告你而你却推举他,是什么原因?”陆逊说:“淳于式的心意是想休养百姓,所以控告我。如果我再诋毁他以混淆圣听,此类风气不可长。”孙权说:“这确实是忠厚的长者所为,而别人是不能做到的啊。”孙权对其风范甚为佩服。 陆逊虽然在早期活动中初露锋芒,但名声却未远扬四海。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天,驻军陆口(今湖北蒲圻西北)的虎威将军吕蒙与孙权定下夺得南郡,擒获关羽的计划。闰十月,为隐蔽企图,吕蒙称病返回建业,途经芜湖,陆逊前去拜见。
”陆逊对吕蒙说:“关羽自恃他的骁勇胆气,欺悔别人。刚刚建立大功,意气骄横志向狂肆,只顾北往进攻中原,对我们未存戒心,他若听到您病重,必然更加不为防备。现在出其不意地出击他,一定能够将他擒拿制服。您见到至尊,应好好计划。”吕蒙大惊。经此番交谈,吕蒙发现陆逊是可用之才。后吕蒙拜见孙权,孙权问谁可以替他在陆口指挥,吕蒙极力推荐陆逊,并说:“陆逊考虑事情深远,有担当重任的才干,而且名声尚未远扬,不会被关羽重视。孙权即拜三十六岁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
陆逊至陆口,即写信给关羽,陆逊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在书中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赞赏他的功德,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并且表示绝不与关羽为敌。
关羽看信后,甚为轻视陆逊,愈发大意,完全丧失对东吴的警惕。把留守后方、用于提防东吴的军队调至前线,全力对付曹操。这时,关羽虽然在前线取得节节胜利,但他的后方却危机四伏。关羽不善团结部下,引起部下的不满。留守江陵、公安的将领麋芳、士仁因军资供应不及时,关羽声言要惩治他们,麋芳、士仁不堪忍受,顿生异心。这些情报,陆逊都了如指掌。
陆逊见破关羽时机已经成熟,立即上报孙权,孙权即命吕蒙与陆逊同时分道攻取荆州。吕蒙率军攻打公安、江陵。陆逊则长驱直入,十一月,陆逊率军直下荆州公安、南郡,被孙权任命为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其它据点长吏和蛮夷酋长都望风而降 。接着,陆逊又派将军李异、谢旌等率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李异率水军,谢旌率步兵破蜀军詹晏等,俘陈凤。又率军大破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秭归大族文布、邓凯等招聚夷兵数千人,企图抵抗吴军。陆逊再次令谢旌攻讨文布、邓凯,二人逃走,关羽军任用他们为将。陆逊派入前去诱降,文布率众而降。陆逊指挥的吴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占领了秭归枝江、夷道,守住了峡口,堵住了关羽退回益州的大门。当关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从樊城撤军的时候,公安、江陵已经被麋芳、士仁献给了吴军。关羽军进退维谷,走投无路,疲于奔命,军心动摇。关羽只得领兵退守麦城,十二月,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逃窜,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并斩首。
陆逊前后斩获招纳关羽军数万人,孙权即拜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镇抚荆州。 孙权嘉奖陆逊的功德,想要彰显他的荣耀。虽然陆逊已经是将军、列侯。仍然想要让他担当本州的举人。于是孙权让扬州牧吕范辟陆逊为别驾从事,举茂才。
延康元年(220年)冬天,曹丕篡汉称帝,改元黄初。翌年(221年)四月,刘备也在蜀中称帝。与此同时,孙权移镇于鄂,改名武昌。陆逊主张延纳刚刚返回荆州的士人,以扩大孙吴政权的影响,孙权采用了他的意见 。 黄武元年(221年),刘备欲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谏,决意伐吴,命驻阆中的车骑将军张飞率部前往江州(今重庆)与主力会合,张飞却为部将刺杀。七月,刘备令丞相诸葛亮留成都,上将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亲统大军沿江东进。
蜀汉大军压境,孙权与刘备媾和遭到拒绝,乃与曹魏修盟,曹魏趁势离间孙、刘,八月,封孙权为吴王。孙权遂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率朱然、韩当、徐盛、潘璋、孙桓等部五万人抗拒蜀汉军,派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镇守益阳(今湖南益阳地区),以防止武陵(湘西、黔东、鄂西南)的五溪蛮夷助蜀。
当四万蜀军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相机破敌的方略,令部将李异、刘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东岸)一带,把数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使蜀军战线伸长,露出破绽。
黄武二年(222年)正月,刘备求胜心切,派将军吴班、陈式督率水军深入夷陵地区,封锁长江两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一带,坐镇猇亭督师。蜀汉军从巫峡至夷陵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还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与江北吴军相拒,并监视魏军动向,以防袭击;命侍中马良部进驻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汉的五溪蛮夷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
不久,刘备派前部督张南率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吴军诸将请求陆逊派兵增援,说:“孙安东是至尊的同族,他受到围困,怎能不去救援?”陆逊知夷道城坚粮足,有意让其牵制蜀军,而坚持不予分兵。便函回答说:“孙安东得到官兵拥戴,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没有什么令人担忧的。待我的计谋全面施行,即使不去救他,他的围也自然被解。”后孙桓见到孙权,谈及此事时说:“开始我确实怨您不来相救,如今胜局已定,才知道您的调度自有良方。”
当蜀汉军频繁挑战,吴将皆急欲迎击时,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欲使蜀汉军师疲惫。陆逊认为如今蜀军锐气正盛,难以向他们发起迅猛的进攻。如今应该褒奖和激励将士,观察形势变化。等待他们自己败坏再攻击。诸将不解,以为陆逊畏敌,各怀愤恨。 有些老将和贵族出身的将领不服约束,陆逊则绳之军纪,严加制止。
刘备在山谷设伏兵一千人,令吴班平地扎营,企图诱吴军出战。为陆逊识破,仍不与战。但诸将却都要出击,陆逊认为有诈。 刘备见此计不成,便率八千伏兵从谷中撤出。
两军相持半年之久。时至盛夏暑热,蜀军无法急战速胜,兵疲意懈。蜀汉水军又奉命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蜀军深入敌国腹地,延绵数百里山川连营结寨,因战线过长,运转补给发生困难。
六月,陆逊决定适时转入反攻,上书孙权说,他纵观刘备前后带兵作战,总是胜少败多,如今刘备舍弃舟船专以步兵作战,正是攻击刘备的时候,希望至尊高枕无忧,不必挂念。
陆逊先攻蜀汉军一营,但交战不利。但陆逊掌握到打败刘备的办法,随即命令将士持草一束,先以火攻破一蜀汉营,遂令诸军趁势发起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从夷道北撤,被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命水军封锁长江,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于大江东西,遂行各个击破。吴军继施火攻,火烧连营四十余寨,蜀汉军死伤惨重,蜀汉将领杜路、刘宁投降,都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至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即集中兵力,四面围攻,蜀汉军土崩瓦解,被歼数万。刘备趁夜突出重围,后卫将军傅彤战死。刘备逃奔秭归,令在险道上焚烧铙铠,以阻塞吴追兵道路。蜀汉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可见蜀汉军损失之大,失败之惨。
吴军获胜后,诸将这才对陆逊大为佩服。孙权闻后,说:“你当时怎么不上告诸将不服从指挥约束呢?”陆逊则说:“我深受国恩,所负重任超越自己的实际能力。况且这些将领或是陛下亲信,或是我军勇将,或是国家功臣,都是国家理当依靠来共同建立大业的人。为臣虽说笨鲁懦弱,心中暗慕蔺相如、寇恂谦虚居下的道义,以成就国家大事。”孙权听后,对陆逊的博大胸襟更赞不绝口,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为江陵候。
当刘备逃往白帝城时,部将徐盛、潘璋、宋谦等各自上书,要乘机进攻蜀国。孙权征询陆逊的看法。陆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陆逊为防曹魏乘机袭吴,仅派李异、刘珂部追踪刘备至南山(秭归南岸山),而未行大举追击。黄权部被吴军截断归路,被迫降魏。不久,魏军果然发兵攻吴,但已无机可乘。
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著名战例。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并充分利用地势及天候等有利条件,巧施火攻,一举击败蜀军。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刘备收集败将残兵,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后,大为惭恚,说:“我竟受到陆逊的挫折侮辱,岂非天意啊!”并于次年四月病亡。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位,由诸葛亮辅政,诸葛亮仍采取联合的策略,与东吴和好,恢复了吴蜀联盟。凡吴、蜀关系处理,孙权都先征求陆逊意见;给蜀的文书,也先给陆逊看,有意见陆逊可代改后再发出。孙权还专门刻了他的大印,交给陆逊,供他日常处理吴、蜀间的事物所用。君臣间相互信任到如此程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黄武五年(226)春,陆逊因驻守的地方缺粮,上表命令诸将广开农田。孙权回复说:“主意很好!即日起我父子亲自领受一份农田,用给我驾车的八条牛分拉四犁耕作,虽然比不上古圣贤所作,也可以与大家一样同等劳动。”十月,陆逊上表劝孙权广施恩德、减轻刑罚,放宽田赋的征收,停止户税的收稽。孙权一一作答,表示二人情分特别不一般,喜乐与忧虑实同。于是孙权命令有关主管官员写好全部的法令条款,派郎中褚逢送给陆逊和诸葛瑾过目,让他们如果觉得有什么不妥当之处,就手增削修改。当年,孙权分析交州另置广州,不久又复合为交州。
黄武七年(228年)五月,吴鄱阳太守周鲂派人送亲笔信给扬州牧曹休,谎称受到吴王责难,打算弃吴降魏,请求派兵接应。曹休未辨真伪,即率步、骑兵十万人,去皖城(今安徽潜山)接应。魏明帝曹叡(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命大将军司马懿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威将军贾逵率军向东关(今安徽含山西南),与曹休相策应。 八月,孙权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遣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并派奋武将军朱桓、绥南将军全琮为左、右督,各统兵三万袭击曹休。时曹休已然发觉,但耻于被骗,自恃兵马精多,仍与吴军作战。
朱桓献计于孙权道:“曹休本因是皇亲国戚而被任用,并不是有勇有谋的名将。今如交战必败无疑,败后必逃,逃走时肯定经由夹石、挂车。这两条道路都很险要狭隘,如若能让一万士兵用柴断路,那么可把他的部众全部俘虏,甚至可以生擒曹休。请求用我的部队断路,若蒙上天神威,使得曹休自动投降,我们就可乘胜长驱直入,进而攻取寿春,割据准南,划分许昌、洛阳,这是万世难逢的良机,切不可失!”孙权以此询问陆逊,陆逊认为不可,于是没有采取行动。
双方最终战于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陆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大败魏军。魏军败走,陆逊等督军追杀,直抵夹石(今安徽桐城北),斩擒魏军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无数。曹休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但不久便因气愤发病而死。
孙权对陆逊荣宠万分。出征前,孙权让百官下跪,假陆逊黄钺,自己执鞭谦逊地见他 ,陆逊班师,仍回镇荆州。孙权赠送自己的车盖给他,命左右覆盖陆逊出入宫殿的大门 。孙权脱下裙帽和带金环的腰带赠送他,亲自给陆逊戴上 。赠给陆逊缯彩、丹漆 。孙权为群僚召开酒宴,喝醉时,让陆逊跳舞,并脱下所穿的白鼯子裘赠给他 ,又与陆逊对舞 。等到陆逊回西陵,公卿一起为他送行,孙权又赠给他彩色缯帛的御船 。凡是赏赐给陆逊的,都是御用珍品,没有哪个人能与陆逊相比。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赞赏陆逊的功绩,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同年孙权东巡建业,留太子孙登、皇子及尚书九官等在武昌,让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荆州及扬州豫章等三郡事务,主持吴军国大事。
陆逊为人正直严厉,负责教育皇子公子。当时建昌侯孙虑喜好斗鸭。陆逊正色地说:“君侯应当勤读经典,增加自己的新知,玩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孙虑当即就拆毁了斗鸭栏。射声校尉孙松在公子中最亲近孙权,他不整军纪,放纵士兵,陆逊当着他的面将他的手下罚以剃光头发。南阳人谢景称赞刘廙先刑后礼的理论,陆逊呵斥谢景说:“礼治优于刑治,久为历史所证明,刘讷以琐屑的狡辩来歪曲先圣的教诲,完全是错误的。您如今在东宫侍奉,应当遵奉仁义以显扬善言,像刘廙之谈不必讲了。”
陆逊虽任职在外,但心中却牵挂着朝廷大事,他上疏陈述时事认为法令条例过于严厉,应首先考虑人的优良才能,请求提拔重用施展他们为国效力的才干。这是抚招远方人才归附的大计。
黄龙二年(230年)春天,孙权欲派军队取夷州(今台湾)、朱崖(今广东徐闻及海南岛),曾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认为不必,上书认为这样的事情没有益处。孙权依然去征讨夷州,只得到数千人,得不偿失,大为后悔。
嘉禾元年(232年),陆逊率军向魏庐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进发。魏扬州都督、征东将军满宠见吴军舍船登陆,长驱二百里而来,没有后续部队,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极好机会;主张先把吴军放进来,然后待机破敌。因此,满宠没有急于派兵救援庐江,而是督率精锐部队在杨宜口(阳泉水和决水汇合处,今安徽霍丘东北)设伏,迎击吴军。陆逊探得魏军动向,遂连夜率部撤退。
嘉禾二年(233年)二月春,辽东公孙渊向吴奉表称臣,孙权大悦。三月,孙权派使者携金宝珍货,赴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结果公孙渊认为吴国遥远,难以长期依靠,将使者杀死。十二月,魏国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孙权闻后大怒,欲亲自带兵去征讨。陆逊上书相阻,孙权听取了他的意见。 嘉禾三年(234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攻魏,遣使联络东吴协同攻魏。五月,孙权亲率大军十万进驻巢湖口,准备进攻合肥新城。遣陆逊与诸葛瑾率万余人进至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沔口(今湖北汉口),准备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还遣将军孙韶、张承率万余人进抵淮河,准备进攻广陵(今江苏泰子州.)、淮阴(今江苏淮安)。
曹睿闻报,遣护军秦朗统领步、骑兵二万人援助司马懿抵御蜀军,遣步、骑兵八千人为先头部队驰援新城。七月,曹睿亲率水师继进。孙权多次派兵攻打新城,守将张颖等力战拒守,终不能克。。时吴军患病者甚多,魏援兵赶到,曹睿统率的大军即将到达,孙权遂撤围退兵。
陆逊遣亲信韩扁给孙权送信,韩扁返回时,被魏军巡逻的士兵抓获。诸葛瑾闻后,心中甚惧,给陆逊写信说:“陛下大驾已返归,敌人捉住韩扁,完全掌握到我们的底细。而且现在江水干涸,应当赶紧撤军。”陆逊得信后,并未回信,反而派人去种葑、豆,并如往常一样与诸将弈棋、射戏。于是诸葛瑾亲自前来会见陆逊。
陆逊认为陛下已经大驾东归,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他们需要施展灵变的计策,然后退兵。遂于诸葛瑾定计,仍按原计划向襄阳进军,让诸葛瑾率水军,陆逊自率陆军向襄阳进发。魏军素来忌惮陆逊,马上回城。陆逊与诸葛瑾遂进军前行,并虚张声势,使魏军不敢进攻。进至白围(今湖北白河口)后,扬言狩猎,暗中分兵将军周峻、张梁等攻江夏、新市、安陆(今湖北云梦)、石阳(今湖北汉川西北)等地。吴军所过之处,魏人皆弃物入城,以至将城门堵住,无法关门,魏军只得自杀其民,然后才得以关上城门。吴军斩俘千余人,尔后安全撤回。
陆逊对所俘之人,好生看待,厚加慰劳,严禁士兵前来侵扰。带家眷前来之人,派人前往照看料理。如果失去妻子儿女的,就给他们衣服、粮食,优厚慰劳,打发他们回家,有的人因此受到感动倾慕而相携前来归附。邻境地区的人们也心向陆逊,魏国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人,都率领党羽部下前来依附陆逊。陆逊拿出所有财物,周到地赡恤他们。又有魏国江夏太守逯式,兼领当地兵马,颇为吴国边境之患,但与魏国老将文聘的儿子文休一向不和。陆逊听说这一情况,即假装给逯式回信同意他归降。吴军将信放在两国的境界上,逯式惶恐不安,于是亲自送妻子儿女返回洛阳。自此后逯式的部下再也不亲近依附他,因此被罢官免职。
嘉禾六年(237年)正月,孙权下诏令群臣讨论对奔丧进行立法,丞相顾雍奏请违法奔丧应处以死罪。此后吴县县令孟宗违法奔母丧归家,事后在武昌自己将自己拘禁起来听候处罚。陆逊向孙权说明孟宗的平时作为,并借机为孟宗求情,孙权于是给孟宗减刑一等,并申明下不为例,于是违法奔丧的事绝迹。二月,孙权遣陆逊督军征讨彭丹,为陆逊所平。
同年,吴中郎将周祗赴鄱阳郡(治鄱阳,今江西波阳)征兵,周祗问计于陆逊,陆逊认为鄱阳郡百姓易动难安,不召为妙。周祗等不听,果然激起民变,吴遽等人聚众起义,杀死周祗,攻下县城数座。豫章(郡治今南昌)、庐陵(郡治高昌,今江西吉安西南)二郡民众也群起响应。陆逊与陈表征讨吴遽,吴遽被招安,部分义军被收编,得精兵八千余人,三郡平定。陆逊任命陈表为偏将军,晋封为都乡侯,北往驻守章坑。
赤乌元年(238年)春,校事的吕壹奸邪的罪行败露被处死。他先前恃宠弄权,离间君臣,擅作威福,挟嫌报复,且手段又十分残忍。远在武昌的陆逊和潘濬忧心此事,提起来常常到了流泪的地步。孙权诛杀吕壹后深以自责。 孙权派遣中书郎袁礼向大家致歉,又责备诸葛瑾、吕岱、朱然、步骘自认为是武官,将责任推给陆逊和潘濬,不肯有所陈述。
其时谢渊、谢厷等各自陈述当前应办事宜,打算改变一些政治措施,为国家兴办一些有益的事情,孙权将此事下交陆逊审定。陆逊建议:“国以民为本,强盛取决于民力,财货也出自民众。民富而国弱,民贫而国强,这种事从古未有。故此治理国家者,得到民心则国家得治,失去民心则国家有乱。如果不让人民得到利益,而想让他们竭力效劳,实在难于做到。是以《诗经》有言慨叹‘便益人民,上天赐福’。请求陛下广施圣恩,安抚赈济百姓,数年之间,国家财力小有丰裕,然后再考虑其他事情。” 赤乌七年(244年)正月,孙权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下诏说:“朕以无德之人,承应天命,登上大位,天下尚未统一,奸乱之徒充塞道路,朕朝夕忧恐,顾不上休息。惟你天资聪颖,美德显著,担任上将重职,辅佐朝廷除乱。有盖世之功者,就应受到广大的荣耀,兼具文武才干的人,定要担当社稷重任。过去伊尹使商汤兴隆,吕尚辅佐西周,如今朝廷内外大事,实由你一人肩负。今以你为丞相,遣使持节太常傅常授予您印章绶带。你自当发扬光大高尚的美德,建树美好的功业,恭服遵从王命,安抚平定四方。呜呼!总管三公职事,训导群臣百官,能不严肃认真吗?你自勉努力吧!你原来担任的荆州牧、右都护兼武昌留守等职仍旧。”
陆逊素来深思静虑,所推测的事没有一件不应验。当初暨艳大造建造府第的舆论,陆逊规劝告诫他,认为必定会由此招祸。陆逊又对诸葛恪说:“在我之前的人,我一定事奉他与我一道升迁;在我之后的人,我则帮助扶持他。现在看您气势侵凌上级,心里蔑视下属,这并非能巩固自己德行的基础。”诸葛恪知道陆逊嫌弃自己,于是又写信给他说明情况。又有广陵人杨竺,年轻时就博得较大的名声,而陆逊认为他最终会惹祸败亡,便劝杨竺的哥哥杨穆与杨竺分开生活另立门户。 当时,太子孙和同鲁王孙霸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两宫并立,朝廷内外的官员,大多派遣子弟侍奉孙和或孙霸,全琮告知陆逊,陆逊认为这些子弟应该凭借才能得到采用,不应该私自邀利取荣。他站在中立立场,认为这些支持两宫势力的子弟必会各自结成派别,这是古人最忌讳的事。陆逊又写信给全琮说,全琮之子全寄支持孙霸,必然会给他的家族里带来祸患。全琮不采纳他的意见,二人甚至生出了间隙。
孙权私下召见杨竺,杨竺认为鲁王有文武英才,应为嫡嗣。孙权答应了他。当时有役使藏于孙权的床下偷听,告知了孙和。孙和于是与陆逊族子陆胤密议,欲请陆逊上疏表谏 。太傅吾粲也几次与陆逊通信。陆逊于是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 ,请求面见。孙权发怒,因为陆逊是重臣没有处罚他,派使者前去责备。
此时,太子党与鲁王党争斗更加激烈,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人支持太子,全琮父子指出当年芍陂之役中张休、顾承与典军陈恂串通谋取功劳,最终三人被流放。而吾粲因为要求鲁王迁徙到外地和写信给陆逊而遭到孙霸全寄记恨,被下狱处死。陆逊内心气愤难平。赤乌八年(245年)二月 陆逊去世,终年六十三岁。家里没有的富余的财物。 。 陆逊长子陆延早亡,次子陆抗袭爵 。陆逊去世时陆抗时年20岁,被孙权任命为建武校尉,领陆逊部众五千人。陆抗葬父于苏州,还都谢恩时,孙权拿出以前杨竺告发陆逊的20条罪状,与陆抗核实。陆抗逐条对答,为父辩白。孙权听了陆抗之言,渐渐消除了对陆逊的怒气。
赤乌十三年(250年),杨竺伙同孙霸构害孙和之事败露,杨竺时先已密谈泄露一事被诛,仍被流尸于长江。太元元年(251年),陆抗还都治病,等到要离开,孙权哭泣着与他告别:“吾过去听用谗言,对你父亲违背了正道,有负于你。我前后责问的材料,一把火烧灭干净,不要让人再见到。”
吴景帝孙休继位时,追谥陆逊为昭侯。
历任官职:东曹令史→西曹令史→海昌县令?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偏将军右都督→宜都太守?抚边将军?华亭侯→右护军?镇西将军?娄侯→(上将军?列侯→别驾从事?茂才)→大都督→辅国将军?荆州牧?江陵郡侯→上大将军?右都护→丞相。
太平天国为什么没攻打淮安、徐州呢?
(一)关内道——唐有关内道,相当东至黄河,西到陇山、六盘山,南到秦岭,北接沙漠。(后分出京畿道)。治所: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县)。
(京畿道):
京师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京兆府:治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领23县。凤翔府:治雍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领9县。华州治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县)领4县。同州:治冯翊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领8县。商州:治上洛(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领6县。(注:贞观元年商州划归山南道;开元二十五年归山南西道)。邠州:治新平(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领4县。雍州:治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领20县。(注:雍州后改名为京兆府)。岐州:治雍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领9县。(注:岐州后改名凤翔府)。
(关内道):
坊州治中部县(今陕西省铜川市黄陵县)领3县。丹州治义川县(今陕西省延安市之宜川市)领5县。陇州治沂源县(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领5县。绥州治上县(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领5县。银州治儒林县(今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东北鱼河镇)领4县。夏州治朔方县(今陕西省榆林市靖边附近)领4县。麟州:治新秦县(今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北杨家城)领3县。岐州治雍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领9县。(注:该州后改名凤翔府)。豳州治新平县(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领4县。鄜州治洛交县(今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领5县。延州治肤施县(今陕西省延安市)领8县。盐州治五原县(今陕西省榆林市定边)领2县。雍州治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领20县(注:该州后改名京兆府)。
宁州治定安县(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领6县。泾州治安定县(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领5县。庆州治安化县(今甘肃省庆阳市市区)领10县。会州治会宁县(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会宁一带)领2县。
灵州治回乐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领6县。原州治平高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
丰州治九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南)领3县。宥州治城川(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鄂托克旗南)领2县。胜州治长泽县(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北1公里处)领4县。
安北大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包含今外蒙古地区及西伯利亚南部地区,辖有:浑河州、鸡田州、鸡鹿州、独龙州、稽落州、寘颜州、仙萼州、狼山州、玄池州、溪弹州,以及瀚海都督府、皋兰都督府、燕然都督府、贺兰都督府、龟林都督府、金微都督府、幽陵都督府、居延都督府、仙山都督府、大漠州都督府、阴山州都督府、坚昆都督府等都督府。
单于都护府:包含今内蒙古的中北部及内蒙南部地区,辖有云中都督府、
桑干都督府、定襄都督府、呼延都督府4个督都府。
(二)河南道——唐有河南道,相当於现在的山东省、河南省全境,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后分出都畿道)。治所.:洛州(今河南省洛阳市)。
东都:治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河南府:治洛州(今河南省洛阳市)领21县。汴州 :治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领6县。孟州:治大基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所辖之孟州市)。陕州:治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所辖陕县)领6县。虢州:治阌乡(今河南省郑州市所辖荥阳市)领6县。汝州:治临汝(今河南省洛阳市所辖之临汝县)领7县。许州:治长社(今河南省许昌市)领9县。蔡州:治汉寿县(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所辖之上蔡)领10县。 陈州:治淮阳(今河南省周口地区)领6县。宋州:治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领10县。濮州:治鄄城(今河南省濮阳市所辖之濮阳)领5县。郑州:治管城(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领7县。滑州:治白马(今河南省安阳市)领7县。密州:治密县(今河南省郑州市所辖之新密市老城)领4县。
沂州:治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所辖之临沂)领5县。兖州:治瑕丘(今山东省济宁市所辖之兖州市东北)领10县。齐州:治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领6县。青州:治南阳城(山东省潍市所辖之青州市)领7县。棣州:治蒲台县(今山东省滨州市所辖之惠民县)领9县。莱州:治掖县(今山东省烟台市所辖之莱州市)领4县。登州:治蓬莱(山东省烟台市所辖之牟平区)领4县。郓州:治郓城(山东省菏泽市所辖之郓城)领9县。曹州:治济阴(今山东省菏泽市所辖之定陶市定陶镇西)领6县。淄州:治淄川县(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领4县。
亳州:治谯城(今安徽省亳州市)领8县。宿州:治虹县(今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领4县。颍州:治汝阴(今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领4县。濠州:治钟离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北)领3县。
海州:治怀仁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海州区)领4县。徐州:治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领7县。泗州:治临淮县(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领4县。
(三)河东道——唐有河东道,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河北省部分地区、以及京津地区等。河东道辖河中府、太原府等,共21个府州。治所:河中府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西);
太原府:治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之晋阳;唐在此置“北京”)领13县。河中府:(今山西省运城市之永济西)。绛州:治新绛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之新绛)领11县。晋州:治尧都(今山西省临汾市之尧都区)领9县。隰州:治隰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之隰县)领6县。汾州:治隰城(今山西省吕梁市之汾阳市)领5县。泽州:治丹川(今山西省晋城市之泽州县)领6县。沁州:治沁源县(今山西省长治市之沁源县)领3县。忻州:治定襄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之忻州)领2县。岚州:治岚县(今山西省吕梁市之岚县)领4县。石州:治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之离石区)领5县。朔州:治朔县(今山西省朔州市之朔州)领2县。辽州:治昔阳(今山西省晋中市之左权)。代州:治代县(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领7县。并州:治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古城营村)。宪州:治娄烦县(今山西省太原市所辖之娄烦市)。蒲州:治河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所辖之永济市蒲州老城)领8县。仪州:治辽山(今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领4县。潞州:治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之长治)领10县。云州:治定襄县(今山西省大同市新原乡)领1县。
慈州:治滏阳县(河北省邯郸市之磁县)领5县。蔚州:治蔚县(河北省张家口市之蔚县)领3县。武州:治宣化(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祁州:治无极(今河北省保定市所辖之安国市)。
(四)河北道 ——唐代有河北道,其北部包括今北京市、天津市一部;河北省和辽宁省大部,南部包括今河南省和山东省。治所: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所辖之魏县大名东南);
魏州:治元城县(即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大名北)辖10县。贝州:治清河县(即清阳,今河北省邢台市所辖之清河市)辖9县。洺州:治永年县(今河北省永年县)辖10县。邢州:治龙冈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之邢台县)。辖9县。赵州:治平棘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之赵县)辖9县。冀州:治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所辖冀州市)辖9县。沧州:治清池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东关)辖12县。瀛州:治河间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县一带)辖6县。深州:治陆泽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所辖之深泽市)辖4县。莫州:治莫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所辖之雄县鄚州)辖6县。定州:治安喜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辖11县。恒州:治真定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所辖之正定市)辖9县。易州:治易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辖8县。妫州:治怀戎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所辖之怀来市狼山)辖1县。平州:治卢龙县(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所辖之卢龙市)辖3县。澶州(今河北省邯郸市丘县)、磁州(今河北省邯郸市所辖之广平县)、景州(今河北省衡水市所辖之景县)、涿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所辖之涿州市)、鲜州(今河北省廊坊市所辖之三河市)、归义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所辖之容城市)。威州:(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所辖之井陉市)。凛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所辖之涿州市)。信州:治黄龙县(侨治范阳境——今河北省涿州市)领1县。青山州:景云元年析玄州置(侨治范阳——河北省涿州市之水门村)领1县。玄州:治静蕃县;贞观二十年以纥主曲据部落置(侨治范阳——河北省涿州市之鲁泊村)领1县。顺州:治宾义县(今河北省涿州市)领1县。
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市西南城区)领15县。黎州:治良乡之故都乡城(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领1县。咸州:治威化县(今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北);武德二年以内稽部落置。初治燕支城(吉林省四平市),后侨治营州城中(辽宁省朝阳市);再后治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之石窟堡,领1县。归义州;治归义县;总章中以新罗户置(侨治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之广阳城)领1县。夷宾州:乾符中以愁思岭部落置(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之广阳)领1县。师州:治良乡县;贞观三年以契丹、室韦部落置(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东)领1县。瑞州:治良乡之广阳城:本威州.贞观十年以乌突汗达干部落置(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之广阳)领1县。慎州:治逢龙县(今北京市房山区东长沟)领1县。带州:治孤竹县;贞观十年以乙失革部落置(侨治北京市昌平区之清水店)领1县。燕州(今北京市昌平区桃峪口)。檀州:治密云县(今北京市密云区)领2县。归顺州:治怀柔县;为契丹松漠府弹汗州部落(今北京市怀柔区)领1县。鲜州:侨治潞之古县城(今北京市通州区之古县城)领1县。
蓟州:治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辖3县。沃州:治滨海县(今辽宁省朝阳市),后侨治蓟县之南回城(今天津市蓟县)领1县。
卫州:治汲县(今河南省新乡市所辖之卫辉市)辖5县。相州:治安阳县(今河南安阳市)辖11县。洛州:治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领24县。怀州:治河内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所辖之沁阳市)领3县。
博州:治聊城县(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北)辖6县。德州:治安德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县)辖7县。棣州:治厌次县(今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申桥以北)。辖5县。
营州:治柳城县(今辽宁省朝阳市)辖1县。崇州:治营州之废阳师镇(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后与鲜州同侨治潞(北京市通县)之古县城;为唐武德五年析饶乐都督府之可汗部落置。领1县。昌州:治龙山:贞观二年以松漠部落置侨治营州静蕃戍(今辽宁省朝阳市);后治安次之故常道城(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领1县。
安东都护府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
(五)山南道——山南道是唐朝的一个道。治所在襄州襄阳。贞观十道之一,位置在秦岭以南,长江和剑门关以北。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陕西省南部,四川省北部,湖北省西部。开元之后,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
兴元府: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兴州:治顺政县(今陕西省汉中市所辖之略阳市)领2县。凤州:治梁泉县(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凤州镇)领3县。洋州:治西乡县(今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四季河)领4县。商州:治上洛(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领6县。金州:治西城县(今陕西省安康市)领6县。梁州:治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领5县。
集州:治难江县(今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旺苍东部)领3县。巴州:治化城县(今四川省巴中市)领9县。利州:治绵谷县(今四川省广元市)领6县。蓬州:治大寅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大寅镇)领7县。壁州:治诺水县(今四川省巴中市所辖之通江县)领5县。渠州:治流江县(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领3县。
合州(今重庆市所辖之合川市)、万州:治南浦县(今重庆市万州区)领3县。开州:治盛山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开县)领3县。渝州:治巴县(今重庆市)、忠州:治临江县(今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辖5县。涪州:治涪陵县(今重庆市涪陵区)领5县。夔州:治奉节县(今重庆市奉节县)领4县。
均州:治武当县(今湖北省十堰市所辖之丹江口市)领3县。 房州:治房陵县(今湖北省十堰市所辖竹山县)领4县。隋州:治随县(今湖北省随州市)领4县。郢州:治京山县(湖北省武汉市所辖之武昌)领3县。襄州:治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领7县。荆州:治江陵县(今河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领8县。复州:治沔阳县(今湖北省省直辖之仙桃市)领3县。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所辖之江陵市)、硖州:治夷陵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领4县。归州:治秭归县(今湖北省宜昌市所辖之秭归县归州镇)领3县。沣州:治沣阳县(今湖北省武汉市之黄陂区南)领4县。
邓州:治穰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所辖之邓州市)领6县。唐州(泌州):治泌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所辖之唐河县湖阳)领7县
(六)淮南道 ——(淮南道是唐朝时的行政区划,辖下有14州、共57县,相当於现在的江苏省中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和河南省东南角)。治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治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所辖之江都市)领6县。楚州:治历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领5县。
和州(今安徽省巢湖市和县)领3县。濠州:治钟离(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领3县。寿州:治寿春(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境内)领4县。舒州:治潜山(今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领6县。滁州:治清流县(今安徽省滁州市东南部琅琊区)领3县。庐州:治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领5县。
光州:治光山(今河南省信阳市东部潢川县)领5县。申州:治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西部浉河区)领3县。
黄州:治黄冈(今湖北省黄冈市东南部黄州区)领3县。沔州:治沔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领2县。安州:治安陆县(今湖北省孝感市所辖之安陆市)领6县。蕲州:治蕲春(今湖北省黄冈市东南部之蕲春市)领4县。
从淮安到武昌怎么坐车(火车或汽车)最合理?(价格与时间上)
1,太平天国定都南京,要保证物资供应,最大的威胁来自长江上游。所以太平军要牢牢掌握长江两岸的军事重镇安庆、九江和武昌。在争取向湖南纵深进军时,才遇到湘军的。所以太平军的劲敌湘军、淮军都是从上游顺江而下进攻。
2,太平军曾经两次北伐过,最远到达离天津只十公里的静海县独流镇,引起北京清政府的强烈震动。但是这两次进攻都是主要以安庆为大本营,行军路线贯穿安徽省朝河北省进攻的。一是直线距离比较短。二是从安庆出发,不可能绕道淮安徐州进攻。
3,另外有个问题,就是大运河历来是清政府漕运的重要通道。南方的钱粮,都要走大运河运往京城,所以在运河附近,清政府的军事力量比较集中,军事上讲究集中兵力,击其软肋。所以往淮安徐州方向进攻不是明智之举。应进攻安徽、河南等军事薄弱地区为上策
淮安汽车南站乘坐长途汽车:江苏省淮安汽车南站-安徽省合肥汽车客运总站(坐1站)到合肥汽车客运总站下,
走到合肥火车站转乘动车:
D3018/D3019(上海虹桥→武汉南)(坐4站)、
D3068/D3069(上海虹桥→武汉南)(坐5站)到武昌火车站下
关于“历史上的江南省包括哪些地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左丘文浩]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nlon.net/sn/877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左丘文浩”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历史上的江南省包括哪些地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的江南省包括哪些地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历史上的江南省包括哪些地方》内容很有帮助